土族纳顿摄影旅游包车攻略

戎融文创
2020-04-10
来源:青海戎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土族三纳顿节一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人民为祛病消灾、驱邪纳吉、祈福祈愿、酬神还愿而进行傩舞(会首舞)和傩戏(面具舞)表演的庙会。

纳顿会场 (23).jpg

纳顿送神(12).jpg

纳顿 会手(11).jpg

傩戏开始时间农历七月十二日结束时间农历九月十五日,号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在节庆仪式中,土族人以表演“会手舞”、“庄稼其”、“五将”、“三将”、“关王”、“五官”、“杀虎将”等折子,藏族、汉族人以向神灵献祭,来实现凡俗与神圣的沟通,达到酬神祈福的目的。“纳顿”节形成了“一庙一会”或“两庙一会”的组织形式与水排轮值制度。“纳顿”节调适着乡民生活节律,维系着乡土社会秩序。

纳顿二郎神 (22).jpg

时间与地点

   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及其周边地区以土族为主体、少部分藏族和汉族民众参与的以二郎神及其他神灵为祭拜对象的庆典仪式,被土族人称为“纳顿”节,被藏族、汉族人称为“七月会”。

   三川地区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部黄河沿岸,因三块人为划分的平川而得名,三川即上川、中川和下川的统称。当地及其附近的人们称之为“川”、“川道”。“川道”借用汉语,是指黄土高原上山与山之间地势相对比较平坦、低洼的地方,多半体现为盆地内的平川。

   三川是上川、中川和下川的统称。古时候当地人们根据自然村之间是否连片、相邻程度等因素将自己所处的这片小型平原人为的划分为上川、中川和下川三块平地,上川包括官亭、鲍家、喇家等,指现在的官亭镇周边川区;中川包括辛家、王家、杨家、马家、文家、祁家、宋家、鄂家、朱家、胡李家等,指中川乡(合并前)川区;下川包括甘家、桑布日阿等,指峡口乡(现已撤销)川区。2001年民和县政府将中川乡和峡口乡合并为中川乡。

民和三川.jpg

   三川境内河流溪水众多,主要有赵木川河、鲍家河、喇家河、桑布日阿河、朱家河等季节性河流,还有黄河,主要有六条河。三川地区,东同甘肃省永靖县毗邻,南与甘肃省积石山县隔河相望,西与循化县和化隆县接壤。区内最低海拔1600米,这里气候温和,环境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青海省有名的瓜果之乡,素有青海高原小江南之称。 

纳顿 (21).jpg

 三川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喇家遗址、临津古渡、丹阳古城等历史古迹远近闻名;峡口桃花、三川杏雨、山城落日、黄河风光、丹霞地貌、官亭红山、玛尼山、寺沟峡等自然景观应接不暇;万宗宝佛寺、光华寺、铧尖寺、卧佛寺、官亭古镇、禹王峡等人文景观绚丽多彩;土族纳顿、土族道啦、土族刺绣、土族饮食、三川土族婚礼、三川社火、财宝神、来宝等土族文化源远流长。

纳顿节主要活动活动

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

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纳顿 (1).jpg

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

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

纳顿 (6).jpg

  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纳顿 (10).jpg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1、跳会手

     "纳顿"开始时,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会手"按老、中、青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擎彩旗,拿柳条(普洒甘露之意)领队,鼓手、锣手、旗手相随其后,鼓锣声声的节奏,催人起舞。

纳顿 (19).jpg

粗犷的舞姿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大好!大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昂欢快。他们喜跃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

纳顿 (20).jpg

  两厢"会手"相逢,阵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容光焕发,旋转起舞三匝后,向客队"会手"焚香,递烟敬酒,互致贺意,共祝平安。 酒助人兴,汇合到一起的队伍,浩浩荡荡,载歌载舞,挥动柳条扇子,鼓锣喧天,欢声雷动,彩旗滚舞,缤纷绚丽,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纳顿 (13).jpg

  会手舞表演的形式一环套着一环,排成龙形的"一字长蛇阵",两行并行的"二龙戏珠阵",变换成四行的"四门斗敌阵"等等,看得令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整个会手舞队看起来像一支征战的队伍,那些手持兵器者颇似统领队伍的将领,持箫管者为文官或者军乐队,擎三角旗者像个传令官。

  民间传说,最初,土族先民的一支军队曾经为把守黄河岸而来到三川,拒敌作战获胜。为庆祝胜利,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纳顿由此演变而来。

2、傩戏表演

    "会手"歌舞结束后,接着有《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等古朴的民间傩戏表演。

纳顿庄稼其 (17).jpg

    《庄稼其》意即种庄稼的人,通过老农向他的儿子传授农耕技艺等剧情,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现了土族农耕生活。稚气未脱的儿子与他老子的争执,反架格子倒挂犁的滑稽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

纳顿庄稼其 (3).jpg

军傩戏的表演有好几出,比如《三战吕布》,以布阵、对打等动作演绎三国故事,再现三英战吕布的场面,突出了关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气。

纳顿五虎将 (4).jpg

纳顿五虎将 (2).jpg

      《杀虎将》一出傩戏古朴粗狂,其中虎与牛的相抵摔跤、人与虎的搏斗,及戴牛头面具的杀虎将最后出场降伏猛虎等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透出土族先民远古时期

的生活情景。

纳顿五虎将 (3).jpg

  日渐西斜,活动已近尾声。有人将堆积如山的蒸饼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馨香祷祝:风调雨顺,民殷财阜。然后,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庙会的纳顿。纳顿活动就像是一次漫卷过全县的"运动",是一波一波欢乐的浪潮。

纳顿五虎将 (5).jpg

纳顿的传承价值

   纳顿节特点十分鲜明,它是一种乡人傩民俗活动,以民间信仰为连接村落的纽带,流传历史久远,每次活动延续时间长,参与广泛等。纳顿节具有严格的组织和程序,其活动与乡村管理和生产时序紧密结合,有明显的社会调适功能。

纳顿五虎将 (5).jpg

纳顿 (10).jpg

  纳顿是民和地区土族人民最隆重、热烈的节日和文化娱乐活动,也是人们访亲探友,商榷儿女婚嫁,调解纠纷,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良机。

纳顿 (14).jpg

 纳顿节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土族历史的"活文献",它形象地表述了土族历史的发展进程,表现了其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产的历史过程,这对于从事土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纳顿庄稼其 (17).jpg

  民和三川纳顿的傩戏艺术真实地保留了土族远古生活的具体形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土族的生活情形,是一种活形态的文化,这个资料对于研究傩文化显得举足轻重。

纳顿节作为青海独有的一种本土文化,具有极高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土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渊源关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土族纳顿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相关旅游链接:

2020土族纳顿节,民和三川民俗采风,人文摄影包车一天


 

阅读21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