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泉清真寺旅游包车摄影攻略

戎融文创
2020-03-17
来源:青海戎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洪水泉清真寺旅游包车摄影攻略




洪水泉清真寺是青海省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的清真古寺之一,总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典型的中国传统的汉式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教早期传统建筑的异域式样有显著不同。

洪水泉俯瞰图.jpg

以淡黄色木料,配淡青色砖雕,可谓层次分明,精工细刻。在建筑风格上,大量融合汉、回、藏等民族的建筑特点,具有国内清真寺中少有的独特风格,堪称瑰宝始建于明代青海地区。

全国重点文物.jpg

洪水泉清真寺在哪儿?

洪水泉是西宁以东的海东地区平安县下属一个乡。从西宁曹家堡机场往南行进,翻过黄土高原的重重山岭,最终在峰回路转处的山坳之间,发现了这座偏僻孤立的小村落。

西宁机场到洪水泉导航图.jpg

只见三两座飞檐翘角呈黛色,立于一片黄色土坯民居之间,虽质朴却精美。

山区道路.jpg

洪水泉清真寺是青海省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的清真古寺之一,距离西宁27公里。

市区到清真寺导航图.jpg

旅游参观有门票吗

无门票,全天开放

洪水泉清真寺有什么特色?

山门 (1).jpg

洪水泉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由当地回族穆斯林集资兴建修复,历时13年方竣工 。先后经过5次修复扩建。寺中主有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其砖雕、木雕图案及繁多,工艺高超、建筑奇特,是一部古代民间民俗吉祥图案的宝典。

洪水泉清真寺平面图.jpg

因地处深山,地形窄偏,故布局紧凑,设计独特。洪水泉清真寺结构洪水泉清真寺作为砖木结构建筑,以淡黄色木料,配淡青色砖雕,可谓层次分明,精工细刻。在建筑风格上,大量融合汉、回、藏等民族的建筑特点,具有国内清真寺中少有的独特风格,堪称瑰宝。

洪水泉清真寺主要特色建筑

洪水泉清真寺的建筑尤以砖雕、木雕最为精美。大量融合汉、回、藏等民族的建筑特点,具有国内清真寺中少有的独特风格,堪称瑰宝 。

照壁 (4).jpg

洪水泉清真寺之特色建筑一照壁

正南边是一面长10米、高6米、厚86厘米的砖雕照壁.照壁正面于正中嵌有一方框,方框内绘雕有“麟凤合抱”图案,寓意祥瑞。照壁背面全部用六角形绣珠式的花瓣雕成,整齐有序地雕刻着255朵形态各异、造型精美的花卉。

照壁 (1).jpg

牡丹、月季、芍药、梅花等千姿百态,以菱形四方联排列开来,远远望去,整个照壁花朵盛开,花繁叶茂,栩栩如生,人称“百花图”。

照壁 (2).jpg

更为奇特的是,其中有些花朵竟是以花瓣为盘,用花蕊兆示福祉祥瑞的蝙蝠、寿字以及馄锅馍、拉面、馓子等图案点缀。

照壁 (5).jpg

值得注意的是,照壁的这一建筑结构只有在佛教和道教寺院中才能看到,而在所有清真寺的建筑上,都没有照壁。

洪水泉清真寺之特色建筑一寺门

礼拜.jpg

山门

寺门朝南开,长12米、宽8米,共三大间,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

山门 (6).jpg
山门

洪水泉 (2).jpg

其精巧之处是寺门无大梁,采用斗拱式建筑,寺门顶棚全由短横木交错摞架,支撑着寺门顶的巨大负荷,其建筑工艺复杂、奇巧如鬼斧神工,俗称“二鬼挑担”。

洪水泉 (3).jpg

山门房脊顶上用砖、花脊嵌有“凤尾挑梁”和“龙凤呈祥”雕刻图案。山门两侧的八扇屏上,分别镶嵌刻有“老鼠偷葡萄”和“麒麟伴苍松”图案的砖雕,喻意多子多孙、麒麟送子 。

洪水泉 (10).jpg

山门右侧

山门 (2).jpg

山门左侧

洪水泉 (1).jpg

左侧砖雕细部

洪水泉清真寺特色建筑之喧礼塔(邦克楼)

洪水泉 (4).jpg

  三层高的木塔是洪水泉清真寺标志性的建筑,也是四周最高的建筑,其飞檐转角错落有致,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它的砖雕和木雕技艺,楼高20米,为三重檐六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底部为砖木结构,二三层为木质结构,全塔由两根直通顶层的巨柱支撑,人称“通天柱”。

通天柱.jpg

通天柱

邦克楼 (5).jpg

邦克楼一层为方形建筑,灰色砖墙,墙面上雕有动植物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邦克楼 (4).jpg

底座由花岗岩石砌成,底层有门贯通后院。邦克楼每层建筑的斗拱都不同,且富于变化,愈上愈显得华丽,造法上也显得更灵活。

洪水泉 (5).jpg

学房与大拜殿之间的月亮门

学房.jpg

学经房

洪水泉清真寺特色建筑之大拜殿与斋殿

这座不大的清真寺院落内,竟然布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砖雕和木雕。特别是历来清真寺禁止崇拜圣像,建筑装饰中也禁用动物人物形象,虽不见人物形象,花卉、虫鱼、鸟兽却随处可见。

猫蝶图.jpg

猫蝶图

大拜殿内.jpg

大殿内景

斗拱、雀替、照壁无处不雕,栩栩如生,使一座庄严的清真寺瞬时活泼起来。而花鸟、书卷等雕刻,都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一方面体现了儒家耕读求知之风,一方面也象征了民间的吉利事物。

窑殿后.jpg

窑殿后部

大拜殿梁枋上华拱如花绽放,雀替上则环绕着蟠龙附凤,高浮雕手法极其生动。从侧面看,方知大拜殿实由两座连接的建筑组成,这是为增加拜殿的纵深,容纳更多的信众朝拜,也使殿内空间更为深远肃穆,典型的汉式清真寺做法——用汉式古建筑容纳伊斯兰教的功用。

整体.jpg

前殿为歇山式建筑,后殿则为十字歇山式二层楼阁,屋顶结构更为复杂。

木雕 (2).jpg

两座殿顶均为蓝色为主的琉璃瓦覆盖,历经风霜已经淡隐而去,只有剪边处色彩依然鲜艳可辨。

大拜殿内3.jpg

从内部看,二层楼阁恰好为了透进一丝光线,好让所有信徒向着光明的西方朝拜。但从整体效果而言,这座清真寺的建筑艺术效果远超出了其宗教功能所给人的震撼。

大殿内.jpg

前殿屋脊正中装有三座琉璃宝瓶,据说类似藏传佛教法器,也许又是宗教融合共处的标志。但从屋脊众多的花卉雕刻而言,似乎又是山西汉式古建筑风格。

斋殿外观.jpg

其实这种混搭风并不显眼,都完全融合到几座风格统一的砖木建筑之中。唯有南墙外一排文革时代标语,又印证了一个离去不远的火红年代。如今院落寂寥,人去镂空,一切历史旧事如云烟过往消逝中。

磊.jpg

  礼拜殿尾部的窑殿,占地64平方米。从里面观看,南、西、北三面墙壁都是长条幅木板,每块木板雕刻了山水风景、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图案。殿顶中间用多根细木条穿插成的八角式天花藻井,其形状尤如一把张开的巨伞,人称“天落伞”,该“伞”构思独特,工艺精湛,可谓巧夺天工。

斋殿.jpg

在洪水泉清真寺的后窑殿,由几十根破旧木料构成的房檐柱引起了我的注意。说其破旧是因为它们明显是二次利用的,而且还有烟熏的颜色,此外,柱子上还有多余的开柱眼,与其他殿的材质格格不入。

洪水泉 (6).jpg

传说清真寺在预算时拨款不足,导致在最后修建后窑殿时资金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洪水泉村民和周边非穆斯林村民进行了捐助,他们自愿将自家的房子拆除,将木材送到清真寺用来修建后窑殿。

洪水泉 (11).jpg

窑殿后部

阅读422
分享